
汉寿故事
窑 台 谣
文/毛君秋 肖大平
一
屋门前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稻田前面一条河,河道弯弯曲曲绵延几十里。河里常常有好大的帆船挂满风帆缓缓驶过,一队队纤夫背着纤绳打着山歌走在河岸两边,歌声清脆悠扬,此起彼伏。河水退了,河湾里露出好多湖坪,绿草幽幽,一群孩童赶着牛儿去放牧……
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汉寿县西北角的一个小山村——毛家滩乡窑台村。然而,七百年前,那里不过是洞庭湖西屿一块鲜有人烟的蛮荒之地。
1309年,一群江西人西迁,以彭氏兄弟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人为首,看到那里风景秀美,土地肥沃,就选择那里安家落户。他们开荒辟地,下水捕鱼,过着艰苦而又忙碌的生活。老大彭正东念过几年私塾,有一些文化,也有胆识,被人举荐到常德府任职,专管水务。
在常德境内,河流众多,其中沅水、澧水是最重要的两条水系,它们自西向东浩浩荡荡从龙阳(今汉寿)、澧州(今澧县)注入洞庭湖。两水滋润了沅澧大地,使常德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粮仓”,但也带来了无穷水患。
那里正处于沅水与洞庭湖的交接处,每年夏季,洞庭湖水泛滥,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彭正东和百姓一道日夜巡堤,查看险情,走在抗洪抢险一线,力保大堤安全;秋冬季节,降雨减少,他并不闲着,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河道,筑堤加固,防患于未然。他因治水有功受到官府赏识,也深得民心。
彭正东告老还乡,兴修府第(后人称窑台府),兄弟四人世居于此,繁衍生息,成为窑台彭氏先祖。彭正东的坟墓至今尚在,杨泗庙山腰,圆圆的一个大土堆,土堆旁一棵香樟树,茂盛异常。
二
古时,洞庭湖水面浩大,方圆八百余里,沅、澧、资、湘等各条水系以洞庭湖为中心,连成一片,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那时,窑台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山村。它倚立洞庭湖边沿,前临窑台湖,背靠杨泗庙山,有河道连通沧水和浪水,直达毛家滩集镇。山上植被茂盛,鸟兽欢谑;山下河湾平坦,草深水足。
1130年,南宋农民领袖钟相鼎州(常德)起义。钟相死后,杨幺整合钟相余部,利用洞庭湖水域的复杂地形,建立水上根据地,席卷整个洞庭湖地区。1133年,宋兵围剿,杨幺率兵至此,在山脚安营扎寨。并命军士将矛甲随意置于离集市不远处的河道滩头(今殷家滩)设伏,诱敌深入。宋军以为义军弃甲溃逃,乃穷追不止。待宋军进入伏击圈,一时,两岸伏兵喊杀声大作,前面的义军反戈回击,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将此镇命名为矛甲滩。此地毛姓人氏居住较多,后因谐音改称毛家滩。在山上修建杨泗庙(杨么在起义军领袖中排行第四,并且后人尊他为水神,所以称为杨泗将军庙),这座山从此就叫杨泗庙山。
此庙香火旺盛,但毁于百年前的一场战乱。杨泗庙山的北面至今还生长着三棵高大的古松,苍翠欲滴,拨开地下的松针还能找到些许幸存的瓦砾。
1135年,杨幺兵败身亡,他建立的大小70多个水寨也土崩瓦解,曾经兴旺一时的杨泗庙山从此沉寂了两百年。
三
窑台一直流传着“九十九座窑,九十九眼灶”的传说:王母娘娘看到杨泗庙山风景秀丽,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府第,就派一只金鸡下凡到杨泗庙山造100座砖窑,作为建府之用。天快亮时建了99座,突然间,风雨雷电大作,结果吓跑了这只金鸡。
今天,杨泗庙山脚的河岸边还可以找到一些零散的窑洞。这些窑洞都是独立的,不大,十几个人坐在里面可以吃饭,每个窑洞里都有一个灶台,洞壁漆黑,洞里还能找到零星的窑砖残渣。
传说终归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据窑台彭氏后代、七旬老人彭基飞讲述,当年,除了彭正东一人在官府任职,他的三个弟弟和随他们一起迁入的同乡仍以种地捕鱼为生,生活艰辛。
有一次,彭正东乘船回家,刚好下过一场大雨,雨水把山上的黄土冲到了湖边,染黄了湖水。那是一种粘性比较强的土,附着力也好,植物种在土里遇雨即活。忽然,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跳了出来。
他把兄弟三人召集起来,说:“这里水路交通便利,黄土资源丰富,山上木柴又多,现在各个地方兴修水利、修筑城墙、新建房屋需要大量窑砖,我们何不在这里挖窑烧砖呢?”大家一致赞成。
兄弟三人本是聪明人,优质的黄土经过他们烧制,很快就变成了一块块质地上乘的青砖。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同乡也纷纷加入挖窑烧砖的队伍。这种青砖比今天人们烧出来的红砖稍薄,但更宽、更实、更沉。他们烧出来的砖往往是刚出窑,立即就被人买走,供不应求。为了日夜赶制,他们在每一座砖窑旁边搭了一个灶台,生火做饭,一家人吃住都在这窑洞里。
后来,彭正东又召集一些人迁入,砖窑的规模越来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龙阳、常德、益阳、沅江……只要水路能通达的地方,都有这种青砖的身影。
看到这里一派繁荣,彭正东非常高兴。一天,他乘着酒兴来到山顶,数起山上的窑洞来。他数来数去,都只有九十九座。其实,是有一百座窑的,因为他喝了酒,一时忘乎所以,把自己站着的那座窑数漏了。这是“九十九座窑,九十九眼灶”来历的另一种说法。
一个无名小村因为窑砖火了。外地来买砖的人看到这里砖窑众多,并且每一座砖窑都配有一眼灶台,就形象地称呼这里为窑台。慢慢地,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四
有些手艺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在自己的手工作品上刻有自己的名字或生产地。一般只有质地上乘的手工艺品才会这样做。
窑台人在自己生产的青砖上也刻有自己独特的标志——窑府砖。窑台本地清末秀才,大户人家彭巨林,1958年撤除其旧宅时,发现他家砌墙用的砖上就刻有“窑府砖”三字。
在今汉寿旧街(原机械厂一带)的一些老式建筑也有用“窑府砖”。如果削开其斑驳的墙皮,还可找到“窑府砖”踪迹。
今天的窑台人不再生产青砖了,可被历史封存的辉煌终有再现之日。1958年开荒垦地时,杨泗庙山上挖出还没有开启的一窑青砖来。彭基飞老人用这些砖做了房屋基脚,砌了猪圈,多余的被他完好地保存下来,以做历史的见证。至于为什么还会有一窑并未开启的青砖,他推测,几百年前这里可能发生了一次地震,窑里的砖来不及运走就被埋在了地下。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1631年常德发生的六又四分之三级地震,是华南内陆地区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波及汉寿。窑台人也曾在地面以下三米的地方挖出窑洞来,窑洞里存有大量剩砖残渣。
窑台青砖大部分经过窑台湖走水路运到各个地方。
1986年编纂的《龙阳县志》记载的龙阳县水道图上,还可清楚地找出“窑台湖”的地理标志。窑台湖与汉寿其它大湖一样,作为洞庭湖的分支,与洞庭湖一脉相连。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洞庭湖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严重缩水。窑台湖逐渐消失,慢慢变成一汪丘田。河道还在,浅得一条水牛都能淌过。大帆船没有了,偶尔一两艘小渔船在河面划过。人们出行更多的是走陆路。十多年前,小河被人拦了网,养了鱼,水质大不如从前。
近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栏网拆除了,小河水清了,人居环境变好。前年,窑台村与五丰村合并后,政府在两村中间的沧水河上修了桥,交通更加便利。
虽然窑台村名不复存在,可古窑还在,“九十九座窑,九十九眼灶”的故事还在,并将永远传承下去。如今,窑台古窑已成为毛家滩四景之一,上了邮册,古窑群也将列入沧水河沿河风光带,作为乡村旅游景点开发。
一块块沉重的青砖,记载一段厚重的历史。中学老师彭朝辉赋诗:“望牛堆上绿如烟,几处窑台几处闲。莫道辉煌今不再,回天且看此心丹。”诗里饱含着道不尽的乡愁。
注:沧水和浪水是洞庭湖水系的两条支流,贯穿毛家滩乡全境。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便是指这两条河。
(作者系常德散文家协会会员、汉寿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汉寿县教育局)
责编:青克健
来源: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视频】汉寿新闻2025.9.6
汉寿抗战老兵吴则城:“没有他们的牺牲 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视频】汉寿新闻2025.9.5
汉寿106岁抗战老兵朱涛:“当亡国奴不可能,我一定要当兵去”
汉寿:农村交通提质升级 赋能乡村振兴新程
汉寿县举办2025年科学施肥增效“三新”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
【视频】汉寿新闻2025.9.4
下载APP
分享到